盛夏朝阳,谷浪翻涌,280万儿女正以饱满热忱迎接一场国家级盛会。2025年7月13日至14日,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首次扎根辽沈大地,将沉淀五千年农耕智慧的朝阳设为分会场。这场以“粮安天下聚合力,产销融通促发展”为主题的盛会,为何青睐这座“宝藏之城”“杂粮之都”?答案藏在5800年未曾断裂的粟作文明里,藏在占全省80%的杂粮产能根基中,更藏在政企同心的产业突围壮举中。
密码一: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
朝阳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“第一缕曙光”。作为“第一朵花绽放、第一只鸟起飞”的古生物圣地,这里孕育着连续不绝的粟作奇迹。1979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5800年前碳化粟粒,实证我国北方最早的小米驯化史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国祥指出:“红山先民培育的‘红谷子’,正是现代朝阳小米的直系祖先。”
据《朝阳县志》记载,乾隆帝品尝当地小米粥后御封“珍珠贡米”,这份品质千年醇厚。在全球农业追寻“活态传承”的浪潮中,朝阳成为全国唯一兼具古生物奇观与连续粟作文明的城市,深厚底蕴化作不可复制的竞争力。
密码二:北纬41°黄金产业带的崛起
大自然赋予朝阳三重黄金馈赠:东经118°、北纬41°的黄金纬度带,2700小时年均日照淬炼饱满籽粒;近2万平方公里弱碱性褐土锁住养分。
作为占辽宁七分之一的农业大市,朝阳5县均为国家产粮大县。2024年杂粮种植137.5万亩(占全省79%)、产量8.9亿斤(占全省80.76%),双指标全省第一;670万亩稳定播种面积与连续四年超60亿斤总产量,筑牢粮安根基。科技赋能让“朝阳滋味”飘香全球:酿酒高粱成茅台“液体黄金”“化石鸟小米”创京东每分钟267单纪录,立体交通网实现72小时直达欧洲。
密码三:全链生态驱动的价值跃升
锚定“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”定位,朝阳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价值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科技园区“双擎驱动”,6个省级加工集聚区、295家龙头企业(其中国家级4家)串联完整链条。仅朱碌科镇年加工杂粮40万吨,小米胚芽油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,实现从田间到全球的价值跃升。
密码四:政企协力的“金色突围”
从地方特色到国家战略,分会场落地是一场“金色突围”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程指导,辽宁省政府统筹部署,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挥调度,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破解难题,以“无缝衔接、精益求精”标准筑牢保障网,凝聚多方力量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密码五:国家级平台的破壁行动
大会直击痛点,激活三重价值:中国农科院等8家机构携抗寒耐旱种子参展,5省种企联合破解育种“卡脖子”难题;主会场联动4000家企业,分会场汇聚22家省外企业与58家本土龙头,实现产销精准对接;非遗展区将小米煎饼等升维为文化符号,让“朝阳小米”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焕发新彩。
“当高铁穿越红山文化层,当数据流涌入贡米仓,我们见证了跨越五千年的产业对话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前说,“朝阳模式证明,农耕遗产是可持续增值的活态资产。”
7月13日,这座用粟粒丈量文明的城市,正以大地为纸、五谷为墨,续写280万人民的“金色希望”,为大国粮安交出厚重答卷。